来源时间为:2025-09-19
金秋时节,走进海拔2000米的鲁甸县水磨镇黑鲁村,40亩红托竹荪种植基地里,一朵朵身着洁白网状长裙的竹荪破土而出,村民们正忙着采摘、分拣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谁曾想到,这个曾经以玉米、土豆为主要作物,集体经济空壳的山村,如今正通过发展特色产业,走出一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径。
黑鲁村地势平缓、四面环山、气候四季分明,但由于产业结构单一,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,水磨镇党委、政府牵头,统筹驻村工作队、镇挂村工作组和村“两委”力量,寻找新的产业出路。“我们刚到村里时,发现老百姓主要种植玉米和土豆,经济效益很低,老百姓缺乏其他收入。”水磨镇产业办工作人员、黑鲁村挂村工作组组长桂帅回忆道。
于是,工作组主动出击,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,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多次到村实地考察论证,发现黑鲁村的土壤、气候、水质和山林环境非常适合种植红托竹荪。最终确定,通过“党组织 公司 基地 农户”模式,村里引进云南云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由企业提供菌种、技术、销售,村集体负责组织种植、管理和采收等工作。
为确保项目成功落地,工作组还专程赴上海、深圳、广州等地调研市场,详细了解竹荪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价格。“红托竹荪被誉为‘菌中皇后’,食用价值和市场价值都很高。通过与企业合作,由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提供销售渠道,种出来的红托竹荪不愁卖,收益很可观。”桂帅介绍说。
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种植初期,由于技术不成熟,部分大棚的竹荪出现了菌丝死亡现象。“当时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行,不知道土壤湿度要保持在什么程度,对松针覆盖的厚度和土壤颗粒的大小也掌握不好。”面对困难,工作组并没有气馁,而是组织技术人员日夜蹲守大棚,记录数据、分析原因,通过安装温湿度计、改良土壤等方式,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。“现在每个大棚都配备了温湿度监控设备,我们可以精准调控生长环境。种植前对土壤进行预处理,确保疏松透气,出菇品质大幅提升。”桂帅自豪地说。
红托竹荪产业给黑鲁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。正在基地采摘红托竹荪的村民孙兴鹅高兴地说:“从种植到采摘我都参加了,早上5点开工,一天能收入110元。你看这竹荪长得多好,我觉得前景肯定会更好!”据昭通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、黑鲁村驻村第一书记马贤勇介绍,目前,基地土地流转费为每年每亩500元,40亩土地流转费已全部支付给农户。从种植到采收,可带动务工人员1000多人次,劳务收入超过10万元。
更让村民放心的是,红托竹荪销售渠道有充分保障。云南云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直接到基地收购,分拣后空运到深圳、广东等地。目前鲜菇出库价格为每斤50元,春节前后预计可涨到80元每市斤。二、三级菇烘干后每市斤可卖到320—400元。竹荪采收分多批次进行,全年都能提供就业岗位。
黑鲁村民委员会副主任、基地负责人欧光明向记者展示了竹荪:“红托竹荪全身都是宝。盖子我们叫竹毛肚,可以爆炒;菇体是高端食材,炖鸡特别鲜美;基部富含胶原蛋白,还能做面膜。”
“通过村集体试种成功,我们将带动更多老百姓通过自家林地发展小棚种植,让红托竹荪覆盖范围更广,直接带动更多群众增收,增强村民种植红托竹荪的信心。”马贤勇对未来充满信心。
展望未来,黑鲁村计划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,并推广林下矮化种植,带动更多农户参与。黑鲁村还将探索种植天麻、菜苔等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,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,让产业更丰富、村民腰包更鼓、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