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政和:“植物工厂”点亮致富路

2025/11/28 17:16:21 点击:2 次

来源时间为:2025-11-24

闽北山区,晨光微露。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澄源乡的连片智慧大棚内,技术员按下按钮,自动遮阳系统缓缓展开,为娇嫩的菜苗调节光照。与此同时,冷链运输车整装待发,数小时后,这些带着露珠的蔬菜将出现在百里之外市民的餐桌上。

从深山到城市,从田埂到餐桌,一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正在这片土地上书写。曾经受制于地理环境的澄源乡,如今依托闽浙边蔬菜产业园这座“植物工厂”实现了破题、破局、破圈的“三级跳”,成为了当地破解致富密码的生动实践。

破题:从“异地供给”到“自给自足”的历史转变

图为闽浙边蔬菜产业园澄源育苗中心鸟瞰图。吴设军供图

农业“芯片”,卡在何处?对于高山蔬菜种植大乡澄源而言,答案清晰地写在那条蜿蜒40公里的育苗供给路上。由于本土育苗基地空白,菜苗均需从邻乡杨源长途调运,其结果是:成本贵、折损多,品种与品质深受掣肘。这一“种业”短板,直接锁住了澄源蔬菜产业做优做强的咽喉。

“菜篮子”稳不稳,关键看“菜苗子”强不强。育苗基地建设迫在眉睫,政和县政协将澄源乡烟叶蔬菜育苗基地大棚建设列为“板凳协商”议题,召集部分政协委员和县农业农村局、烟草局负责人在澄源廊桥议事点召开板凳协商会。

通过多方协调,共筹集资金130万元,在澄源建成占地11亩的现代化育苗基地。建成后的基地预计可培育烟苗1.8万株,蔬菜、玉米、花卉等苗种50万株,彻底改写澄源乡依赖外调种苗的历史。

如今,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育苗大棚,不仅孕育着生机勃勃的种苗,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。

破局: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智慧工厂”的产业变革

图为闽浙边蔬菜产业园澄源育苗中心培育的花菜实景图。李佩云供图

轻点屏幕,温湿度数据实时呈现;育苗台上,点击按钮实现智能控温;环顾四周,自动喷淋设施有序运转……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缩影,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。

“大棚这会温度怎么样?”

“温度过低,不过加温机已经打开,这会温度升起来了。”

“运用现代化育苗设施,烟苗育苗时间能缩短5-10天。”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烟草专卖局(分公司)烟叶技术指导员吴德华说。

“大棚里一年四季都是‘春天’,收入也比过去翻了番!”当地村干部的感慨,道出了这场变革的深刻意义。智慧大棚不仅实现了全年无休的“工厂化”生产,更通过打破自然条件限制,推动农业从“保量供应”向“优质供给”的转型。

在这里,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,让高山地区的“菜篮子”四季丰盈,“金叶子”熠熠生辉,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续写着“四季丰收”的新篇章。

破圈:从“单一模式”到“多元融合”的价值跃升

猜你喜欢
推荐图文
最新图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