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时间为:2023-02-13
日前,
提升服务品质释放内需潜力
行李服务一直是旅客航空出行关注的重点、难点。“过去长期以来,全行业
行李运输服务的数字化、信息化不仅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,也是国际民航发展的大势所趋。2018年,
为积极回应旅客关切,促进行业服务品质提升和高质量发展,2019年,中国民航启动了“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”专项行动;经过两年多的深入调研与试点探索,形成了《民航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。《实施方案》提出,利用物联网RFID技术,通过“一标两端”建设模式推动所有
“一标两端”建设可以实现行李数据链的全流程跟踪,为相关主体及时、便捷地提供行李状态信息,优化机场、航空
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也有效提高了机场、航空公司的航班运行和现场处置效率。举例来看,应用该系统后,北京首都机场行李差错率改善效果达到70,
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标准引领
在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中,为何要编制《行李标准》,对行李托运服务作出统一规范?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同志解释:“行李托运服务过程涉及20多个采集信息节点和多个部门,部门之间数据割裂、孤岛效应明显,难以获取行李全流程跟踪信息的完整数据链。”而在早期,开展行李跟踪相关系统建设的航空公司、机场采用了不同的行李标签与读取设备、存取标准等,组织协调难度大、技术标准不统一也成为制约行李跟踪服务的关键堵点之一。“一标两端”从顶层设计的角度,统一了行李相关的数据写入、读取、传输与共享等标准,形成了首个行业内跨系统、跨网络、跨主体的工作机制,既涵盖了行李运输全过程中各个重要节点和流程的技术要求,又满足了系统运行、数据共享、接口统一等需要。相关主体能够根据《行李标准》开展工作,行业数据资源的交换和系统对接得以推动,长期存在的“信息孤岛”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。
“由于‘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’是一项具有全局性、系统性、协同性的工程,在《行李标准》编制期间,我们联合了中航信、航科院、民航二所、民航局信息中心、国航、东航、南航、首都机场、大兴机场、虹桥机场、深圳机场、白云机场、重庆机场等多家单位,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。”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同志介绍。从行业推广应用来看,截止2022年底,共有51家机场、37家航司与行李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了数据交换对接,可从公共信息平台获取各自相关的行李数据。
据了解,迄今为止,国际上还没有国家能够实现民航全行业的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,即使是相关服务开展较好的美国、法国,也仅在个别航空公司或机场实现。考虑到
事实上,“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”具有明显公共产品属性与服务属性,其核心内容是解决建设模式、机制、标准规范等重大问题,而非简单的技术应用问题。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同志介绍,“一标两端”既较好地解决了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,又确保了项目的落地实施、按步推进,是适合我国国情符合行业实际的“中国式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”建设路径,为进一步提升民航服务质量,实现国际标准引领、输出“中国方案”“中国智慧”提供了有益探索与尝试,同时将加快促进全行业协同共治,助力实现疫情后期的全面恢复。
目前,《行李标准》的编制工作已接近尾声。其中,《民航行李公共信息平台认定与管理办法》《民航旅客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第1~3部分》已正式发布,《民航旅客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第4部分:RFID存取技术规范》已完成中期工作。
促进智慧化发展构建航空生态圈
当前,国内千万级机场已基本完成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,通过应用《行李标准》,不断优化、完善行李相关服务,呈现多个“亮点”。
武汉、长沙等千万级机场加强服务标准的完善,设置行李补码工作站,在行李条受损、信息读取失败时能及时进行数据再写入或行李条码更换,保障系统正常运行。多数机场不仅能按照
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同志表示,总体来看,《行李标准》的出台,搭建起了行李相关数据的共用共享机制,打通了行李全流程跟踪数据链条,是进一步健全中国民航智慧出行法规标准体系,推动行业监管水平提升、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。随着《行李标准》后续的落地实施,行李服务的标准化、协同化、数字化趋势将更加明显,这将加速促进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,深挖市场潜力、创新民航服务,推动行李服务的多样化、个性化、智慧化,以行李为核心的
下一步,民航局将继续贯彻落实《“十四五”民用航空发展规划》等有关精神,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,深入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,完善《行李标准》,持续深化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,推动国内航班托运行李全面数字化,全流程跟踪水平大幅提升,千万级机场间行李“门到门”服务产品更加智慧化、多样化、个性化,加快构建以行李为内核的服务串联、数据并联的航空服务生态圈,打造更便捷、更优质、更智慧的行李运输服务体系,不断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求。